狗和人類有很多種關係,狗可能被人當成寵物、夥伴或食物,這一點在古時的中國也不例外。從新石器時代開始,就有中國人吃狗肉,例如在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、河北省武安縣的磁山遺址,以及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均發現了家狗骨骼。台灣在同時期也有類似證據,例如台南科學園區南關里及南關里東遺址,有完整的狗骨骼和零散的犬骨,故推測出當時可能有吃狗肉的習俗。
除了考古證據,古籍也有相關記錄。例如《禮記‧曲禮》:「凡祭宗廟之禮,犬曰羹獻。」也就是人們把剩菜餵狗,把狗養肥了,再獻給鬼神,這就是「羹獻」。而提供獻祭用的狗的官員,就稱為「犬人」。屠狗在中國古代也是一種行業,例如春秋時期力士朱亥、戰國時期的高漸離、漢代開國功臣樊噲等名人都是殺狗出身的。
因為狗的嗅覺和聽覺靈敏,所以《說文解字》曰:「禽走臭而知其跡者,犬也。」,狗很早就被中國王室當作獵犬飼養。譬如漢代設有「狗監」,這是專門飼養皇帝獵犬的官職。唐代有「狗坊」,專門讓皇帝用來養狗的處所。清代的皇帝也喜歡養狗,所以後來才有宮廷畫家郎世寧的「十駿犬」畫作傳世。
十駿犬之一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)
除了狩獵,狗也像現代作為軍用。例如《國語‧晉語八》三國吳韋昭注:「晝則候遮,夜則捍衛。捍衛,謂羅闉、狗附也……又二十人為曹輩,去壘三百步,畜犬其中,或視前后、左右,謂之狗附。」也就是說這些狗被人當作警備犬。《資治通鑑》裡面也提到五代時朱全忠在軍營附近設立「狗鋪」,用來監視敵情。
狗在古時的中國還曾經擔任過信差的工作,例如《晉書‧陸機傳》:「初機有駿犬,名曰黃耳,甚愛之。既而羈寓京師,久無家問……犬搖尾作聲。機乃為書,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頸,犬尋路南走,遂至其家,得報還路。其後因以為常。」大意是說,陸機養了一隻名叫「黃耳」的狗,因為得不到家裡消息,就讓狗把自己寫的書信放進竹筒,讓牠帶回陸機的老家,再帶回家人的回信。
那麼被當作寵物的狗,有被記錄在古籍中的嗎?有的,例如《清稗類鈔》記載,當時的狗以京師狗、哈叭狗、小獅狗為最名貴的犬種。其中記載京師狗可貴之處:「毛色形狀皆相稱,耳大而短,鼻凹而孔上仰,腿短而彎,行時周身擺動,腿作鍵形,毛色花紋均勻。」
京師狗的長相奇特,鼻子凹、臉短,都是以人力造成的。此外由於京師狗價格昂貴,在狗懷孕時,人們還會進行「玄學胎教」,說狗的臥室要畫許多毛色勻淨的狗,這樣生出來的狗才會毛色乾淨,實在很有趣的想法。
雖然狗不論是實用度和討人喜歡的能力都很高,不過在中文裡面,和狗有關的詞,通常是用來貶人的話,例如狗仗人勢、狼心狗肺、狗血淋頭、狗急跳牆、偷雞摸狗、雞鳴狗盜、狗眼看人低……看來在中國,當一隻狗活得很委屈啊。

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